上课中的蒋志新并不言语,非常配合老师地安安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低着头,用笔和阿拉伯数字1计算他的世界。上数学课时,他偶尔抬头,看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的阿拉伯数字与自己写的有何区别,逐渐的,他看会了加号的意义。于是他尝试将加号放入自己写满1的页面上,看着1加1加1的公式,蒋志新反复数了许多次,但计算的结果与不用加号数出来的结果一致,他便得出结论,加号并没有意义。理所当然,减号、乘号、除号等等,对他来说,都没有意义。
老师从来不给蒋志新布置作业,但一次数学测试考试时,给他发了卷子。蒋志新不懂什么是考试,见同学们一言不发地专注在卷子上填写答案,自己也学着做,在所有的空格处都填写了1。数学老师王老师坐在办公室阅卷时,是准备跳过蒋志新的卷子的,但看到填满1的卷子时,忍不住地笑出了声。便怀着开奖摇号的心态为蒋志新的卷子做了批阅,居然对了4道题,得了11分。看到这个结果,王老师拍手称奇,大呼:“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开智!”
王老师将蒋志新考试得了11分的消息讲给了班主任陈老师听,陈老师又讲给了校长高华听,高华在一次教育局会议中将这个趣事讲给了其他参会人听,听者多是其他学校的校长或教育局领导,听后无不拍手称赞。不过一周时间,从未接受过教育的智障儿童通过一周时间学习就能考得好成绩的新闻传遍了整个县城教育界。
新闻一旦从人与人的口耳相传,就成了传闻。传闻不受一个人意志控制,传到老百姓嘴里,就有了夸张的心态参入其中,有人传“傻子读了一周的书,就能考60分”,又有人传“傻子读了一周的书,就能考了80分”。于是各种猜测层出不穷,说傻子是数学天才的,说数学老师是教育天才的,遍布城市的街头和乡村的田间里。
高华任教快20年了,当校长也有5年,虽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但在职场摸爬滚打中也练得一身从容不迫。可傻子变天才的传闻让他有点出乎意料,为此,他还收到了3个红包,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送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接收孩子的转校。高华起先是不收红包的,并非是因为他有多么廉洁,而是在他们学校,从未有过学生家长主动申请转入的先例。高华不知道如何应对,将红包退了。可没想到被退回的红包又送了来,不同的是,红包的厚度增加了许多。
陈老师和王老师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高华关了办公室的门,叫二人坐了,说:“这个…,外面的传闻你们应该都应该听到了吧,那谁…,那傻子真能考11分吗?”
“蒋志新,他的名字叫蒋志新” 陈老师接话说到。
“确实是得了11分。”王老师似乎觉察到了高校长找他们的用意,说:“但,应该只是巧合吧。”
“有麻烦了。”高校长对着二人叹了一口气,将记者要到学校进行采访的事说与二人听。
二人沉默了一会儿,陈老师说:“我们就实话实说吧,反正,话是外面传的,我们虽不是教育天才,但我们对待特殊学生的态度和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假的。”
“依我看,干脆不接受采访。”王老师盯着高校长说。
高华听到二人不同的意见,没有说话。点了一支烟,又给王老师也点了一支,若有所思的吸着、吐着。不一会儿,办公室被烟雾全笼罩了,陈老师被二手烟呛得心口发闷,起身去开窗户,被高华叫住。“要不这样吧,王老师把那份卷子给我送来,其他学生的卷子全部发给学生,记者来问,你就说那蒋什么的,他的卷子也发给他了。记者再问其他问题,你们就照实说。”
王老师很快从自己办公室找来蒋志新的试卷,交给了校长。三人又摆谈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待陈、王二位离去,高华关了门,连看也没看一眼,就将试卷给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
县报社的张记者如期而至,来到学校後首先找到了校长。高华不敢怠慢,塞了一包烟,泡了自己最好的茶,叫来陈、王二位老师,陪着在办公室闲聊。四人天南地北胡扯一通,张记者没有提半句关于蒋志新的事,三位老师见记者不提,也没有主动言语。记者只是说,县里某厂排污被媒体报到後,第二天就关了门。记者又说,某建筑工程的因为拖欠工资被报道后,老板第二天就进了局子。说得高华没法接话,刚好到了中午,邀着三人到镇上最好的餐馆点了满满一桌的菜。一番推杯换盏後,张记者方说:“高校长,你觉得这傻子的事应该怎么报道呢?”
高华端起酒杯,向张记者的酒杯碰了碰,看了看他的眼睛,笑呵呵饮下一口,说:“如实报道,如实报道。” 说着,又看了看旁边的陈、王,继续说到:“当然,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是非常希望张大记者在写的时候,多多美言几句。”
饭后,张记者和高校长带着微微的醉意回到校长办公室。高华命陈老师将蒋志新带来,张记者一看蒋志新歪头斜嘴的样子,就忍不住笑出了声,对着三人说:“依我看,这很难是一个数学天才吧?”王老师一听这话,附和笑道:“那…,我也不会是教育天才的。”高校长听了二人的话,也笑说到:“哪有什么天才,天才都是靠像张记者这样的人才创造出来的。所谓‘事在人为’,又所谓‘人定胜天’,只要张记者动一动笔杆子,一句话就能扭转乾坤。”说完,四人哈哈大笑。蒋志新不懂他们在笑什么,更不懂何谓天才,何谓人才,倒是在他的脑海中隐隐约约有过蠢材二字,却也记得不清。见到众人皆大欢喜,也就呵呵地跟着笑了。
高华用了一个家长塞给他的红包转塞给了张记者,张记者写了一篇文章为他又带来了不低于10个的红包。这种互赢互利的典范,王老师暗中为校长竖大拇指,凡是遇到给他递红包的,他都说:“这事我说了不算数,你找高校长去。”高校长自然知道王老师的一片苦心,于是同意了他在校外开办补习班的决定。作为镇上开办补习班的第一人,王老师在短短几天手机就收到了40多人的补课费用,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拿到如此多的钞票,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从内心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